师父西行:杨振宁《归根》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中华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从规范场论创始人到物理学家大学生 三尺讲台上,他用百年人生征程,取得了歌纵、海阔的学术成就,谱写了功绩世界、心系祖国的重要篇章。 35岁获得诺贝尔奖,媲美牛顿、爱因斯坦“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继续深造,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随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对非一致性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给基本粒子领域带来的许多重要发现”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宇称不守恒”理论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的镜像对称性(一致性)将会被打破。这一思想彻底降低了人们对自然基本对称性的认识,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和杨振宁(中)接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据《环球时报》1954年报道,在“宇称不守恒”之前,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它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基础物理学最重要的突破”,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1999年,杨振宁和米尔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公众号 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基本方程。该方程与Baxter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命名为“Yang-Baxter方程”。这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新的数学领域的兴起,为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杨振宁最耀眼的科学成就一生都集中在“杨-米尔斯场论”、“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三大主要理论体系中。美国最古老的机构富兰克林研究所将杨的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进行了比较。除诺贝尔奖外,他还获得过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鲍尔科学成就奖、爱因斯坦奖章、博戈柳博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中国国际科技库珀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中国晚年放弃了美国国籍。 “我的生活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圈。” 7岁时,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和父母住在清华园,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8年。承载着祖国的期望,飘洋过海,刻苦学习,颜克镇宁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后,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 1971年以来,推动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学术界的交流,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开辟了渠道。 2003年,正式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并移居北京,住在清华园。他将自己的公寓命名为“归根”,其用意不言而喻——那就是“落叶归根”。杨振宁教授本科生。 。他本人也对此做出了回应。 “我于1964年3月23日成为美国公民。这个决定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1983年,我在一本书中说,我的父亲没有原谅我放弃了我的中华民族。”随后,杨振宁从中科院外籍院士成为中科院院士。他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个圆”,从在世界舞台上逝去的清华大学开始,最后回到家乡。正如他最喜欢的杜甫诗一样,“写永恒之事,一分钟知得失”。 振宁的生命世纪,是闪耀在人类星辰之中的永恒篇章。脚踏齐鲁,与山东结下不解之缘 “很高兴看到这么多热情的大学生。” 2004年11月11日,杨振宁先生应邀来济南,对山东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杨振宁第一次来山东。 ——《反思》学术讲座 11月12日,杨振宁先生受邀出席山东大学“全体论坛”,并作题为“关于回归本源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东大新科学馆“名气空前”。原本可容纳800人的礼堂里,挤满了千余名前来追“学术明星”的师生。他在演讲中用纪录片般的视角审视了这充满变迁的几十年,从儿时在清华大学长大,到在西南联大求学,以及 然后追溯了这个国家所经历的动乱以及今天所经历的土地掠夺的变化。他多次谈到家国山水的情感友谊和对民族自信、自力更生的肯定。山东大学供图 “20世纪对人类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两件最重要的事件:一是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二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能够解决当时的很多问题,代表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特殊的东西,我相信也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杨振宁始终希望向台下努力探索科学道路的师生传递信心。他留下了睿智而热情的话语,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绕着湖和泉散步。此次访问山东,杨振宁由山东大学薛南清教授陪同。在完整游览济南德兴湖和趵突泉两大景区的过程中,杨振宁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看、在听。他一开口就想“研究”。杨振宁在大明湖湖心划船作画时,薛南青介绍了德瑟湖的“四大怪”:“久旱不涸”雨不增,蛇不见了,青蛙不哭了。”“四大怪”中,“青蛙不哭”引起了杨振宁先生的兴趣,他立即问道:“没有人研究这个课题吗?可能是生态保护的问题。”杨振宁告诉大家,他以前在《老残游记》中读过关于济南大明湖的事,但从未去过山东。今天,愿望实现了。大明湖比《老残游记》中写的更大、更美。图片由大众日报记者 王源提供 杨振宁先生从大明湖洗完澡后来到了山东。 趵突泉公园兴致盎然。泉水的颜色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趵突泉还挺有趣的。你可以研究一下它出来时的颜色。”原来,当他站在泉池北侧观察泉水时,发现趵突泉的三股溪流在水流出来时颜色颇为蓝色。我出去了。对这些自然奇观的敏锐观察,让随行人员感受到了刻在骨子里的科学本能。 21年过去了,那次短暂的山东之行,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湖心,至今仍荡漾起涟漪。他在大明湖畔的提问,他在“大学论坛”上的闭关,他与学生的歌声,都成为了齐鲁与这个科学巨人之间的联系。如今,王先生虽然远行,但人们不会忘记他的科学贡献和赤子之心。 。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