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水“沸”山,专家称真是蒸发雾

吉林长白山天池湖面升腾起的蒸汽,踩着强风的水面,如同沸水一般,近日登上了热搜榜。有气象专家分析称,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现象”。由于温度骤降,水蒸气凝结成水并随空气漂浮,从而形成蒸发雾。这种自然现象相当罕见。吉林长白山天池的水“沸腾”了。图/央视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海雾研究团队是一支长期对海雾现象进行研究的专业团队。追溯“海浩”一词的由来。 10月23日,九派新闻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高善红。何先生表示,“海浩”并不是一种新的大气现象。准确的说,应该叫“蒸发雾”。高山红说“海浩”字第一2015年11月媒体报道中使用。辽宁大连媒体发表题为《獐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的文章。 “经核实,‘海浩’是当地渔民的名字,相当于方言,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不建议这样称呼,因为很容易引起误解,被误认为是一种新的大气现象。” 10月份青岛、大连多地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23日,长白山风景区开放公告提到:长白山北区、西区天池景区暂时开放。预计阴天或阴天,将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关闭。预计天池晴间多云,气温-10℃至-6℃,西风5-6级。九派新闻以游客身份咨询。景区工作人员奥特说这是正常的雾形成。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冷空气和地表水之间存在温差。当温差足够大时,就会形成。 “我们只能依靠自然,无法预测(它何时出现)。” “开水”现象并非孤例。据央视新闻报道,2021年12月24日,受寒潮低温影响,辽宁省附近的渤海与黄海交界处多地出现海浩景观,海面雾气弥漫,宛如仙境。 2023年12月17日,由于大连寒潮季节,银滩附近海域出现奇怪的海浪,海水像沸腾的锅一样冒着热气。当年12月21日,受连日寒潮影响,位于山东省青岛新区西海岸的黄海出现了“海浩”景象。大海仿佛“沸腾”了,有云朵镝蒸气。 【2】专家:这不是新的大气现象,但它确实是蒸发雾。 “海浩”一词从何而来?据中国气象数据网报道,“海浩”一词来源于2015年11月27日大连獐子岛海域发生的海面“冒汽”现象的报道。2015年11月,辽宁大连媒体刊登了《獐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这是“海号”一词在中国首次使用。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付刚教授带领的雾研究团队追溯了所谓“海浩”现象和“海浩”一词的由来。其实“海号”这个词是大连獐子岛地区的方言。它指示发音但不指示含义。然而,由于这个词触及了公众的知识盲点,所以被广泛传播。大连长海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向中国海洋大学报社追踪“海浩”一词表示,老百姓把冬季特别寒冷时海上出现的“起雾”现象称为“海浩”。这个名字marwho来自他祖父那一代。但他也告诉海雾队员,他不知道“浩”字怎么写。当时撰写报道的记者表示,这种现象被当地人称为“海浩”,但没有告诉他“浩”字怎么写。回到报社后,他和同事们对“浩”和“浩”进行了审视和判断,最终决定用“浩”字。一位在獐子岛工作多年的医生说,当地人把这种“冒黑烟”的现象称为“楚好乐”(“好”是第二声而不是第四声)。这种现象在当地是口头流传的,尚未找到文字记载d.每年11月底至2月底,獐子岛大港地区海水温度为11℃至12℃,当冷空气来袭,气温降至-10℃以下时,海水温度与气温相差可达20℃以上。 海。由于这种说法是当地民间口耳相传,未见文字记载,准确的文字表述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论证。中国海洋大学海雾研究团队认为,“海浩”并不是海上空出现的新大气现象,而是我国北方沿海海域在极端寒冷天气条件下出现的平流蒸发雾(或蒸汽雾)。这种现象发生所需的k条件是冷空气低压比流过温暖海面的海水还大,导致海面强烈蒸发。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漂浮在海面附近形成雾。 “所谓‘海浩’并不是一种新的大气现象,而是‘蒸汽雾’。”付刚说,“就像包饺子的时候,水温高,气温低,看起来就冒烟了。”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